2015-12-25 03:44:00
找借口是人類的天性,工作中我們當我們遇到問題時,總會下意識地給自己找一些理由。
但有一些真正的大牛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他們遇到事情總會從正面去想解決方案,而不是去訴說“為什么不行”。
領英用戶(LinkedIn Member)特拉維斯·布拉德伯里(Dr. Travis Bradberry),TalentSmart管理咨詢師。
我們每個人都坐在同樣的地方,辦公樓、落地窗、窗明幾凈,但我們每個人卻都生活在不一樣的思維世界里:對于同樣的任務,有的人認為是機遇,有的人認為是負擔。你之砒霜,我之蜜糖。
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10個想法堪稱是經(jīng)典的“職場思維殺手”,尤其是對于那些職場新人。
認真看看,你中招了嗎?
總是期待完美:
想太多,做太少
是人都會犯錯誤,這是常識。如果你的目標是“追求完美”,那么你將永遠生活在失敗的陰影當中。你會終日哀嘆“我沒能做這個、沒能做那個”,為那些未能完美完成的事項沮喪。
你為不能做到更多而內(nèi)疚;
你為自己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,為自己的拖延而感到內(nèi)疚;
你為沒有去鍛煉健身、沒有健康飲食而憂慮;
你為自己付出了努力但沒能達成相同的收獲而難過。
時間就這樣溜走了。事實上,你永遠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做完的,就像高考,你不可能等到一定能進清華北大了才去參加考試。
記住:先完成,再完美。
叔本華說:“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,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”。
很多時候人的情緒并非來自事實本身,而絕大部分來自自身的認知或思維。
因此,你需要客觀看待你的情緒,將事實與想象剝離。
否則,你的情緒就會弄亂你對事實的認知能力,使你在消極的情緒中表現(xiàn)得更脆弱,以致你無法發(fā)揮全部潛力。
你是不是在不停地以“這事兒我第一次做”為借口逃避現(xiàn)實?然而,沒有人在一開始就是專家,所有的技能都是隨著時間逐漸積累而得的。
面對一個難搞的項目時,先別想著自己是不是在行,相反地,問你自己是否對它有熱情。
如果你真的想做成這個項目,你就會真正地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,這反過來會推進你向前進。
對大多數(shù)行業(yè)而言,兩年的學習足以讓一名菜鳥成為專家。與其抱怨自己不是專家,不如問問自己,“我該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個專家?”
圖為100多年前工人修建埃菲爾鐵塔時給其刷漆。如果當時他們抱著“第一次做”的心態(tài),也許今天巴黎不會有鐵塔。
他們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條件下只手建成了324米高的埃菲爾鐵塔,他們也的確“不會”、“不能”、“不敢”——“有第二次”。
你呢?
很多時候當你無法推動事情前進時,很可能萌生過“我就認識這么幾個人,怪我咯”這樣的想法。
覺得自己失敗都是因為認識的人不夠多,這是自我設限的借口。
充分利用你已經(jīng)認識的人吧。如果你的確不認識那個事的關鍵人物,還請發(fā)揮現(xiàn)有圈子的作用,通過它找到那個人。
如果你盡力嘗試了,即便你跟那個人并沒有直接聯(lián)系上,你至少也會獲得他的聯(lián)系方式。
所以,怨天尤人不如問問自己“我需要聯(lián)系誰,又該怎么聯(lián)系?”
當你發(fā)現(xiàn)某個不錯的點子或者做一件想做的事情時,你是不是也曾悲觀地發(fā)現(xiàn),這件事已經(jīng)有人做過了?
如果你已經(jīng)在某一行業(yè)扎根工作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時候你的觀點還未成熟就已經(jīng)由市場中其他人提出。
然而這又有什么關系呢?
如果你清楚了解你的產(chǎn)品為大多數(shù)人需要,那對手的先行一步只不過是證明了你的觀點有實現(xiàn)價值,還幫你節(jié)省了實驗階段。
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重要,但是正如PayPal創(chuàng)始人Peter Thiel所說,“更重要的是成為市場終結者”。
相較于提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想法,實施計劃并把它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意義更大。蘋果的創(chuàng)意最早是由諾基亞的員工提出的,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。
與其糾結“有沒有人已經(jīng)做過了”,不如想想,“我怎么才能把這件事干得更好?”
對于那些已經(jīng)取得成功的人,我們總能為他們找到各種各樣的原因——他們從985、常青藤名校畢業(yè);他們趕上了好時候…當然,他們還有個好爸爸。
人類天生習慣為自己找借口。我們習慣以“我沒錢”作為借口,但很多時候,有限的資源卻反而是有利條件。
缺乏資源可能讓你更多地關注做事情本身,保持大腦清醒,提高注意力。明智地用好手頭的資金做好規(guī)劃,你將獲得遠遠超出預期的成果。
這么想吧:“既然我的規(guī)模小,我該怎樣充分利用這一優(yōu)勢把事情做得更好?”